本文转自:海南日报
■ 李彬
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。随着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,应推动智能技术运用于基础教育评价,为破解“唯分数、唯升学、评价单一、负担重、反馈滞后”痼疾,打造回归教育本质、规律和初心的,契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评价新范式作出积极探索。
教育评价事关教育事业发展方向,随着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,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提出,要创新评价方式,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评价。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(2022年版)》明确要求,“强化过程评价,探索增值评价”,“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”将智能评价列为重点任务。在此背景下,将智能技术运用于基础教育评价,为破解传统基础教育评价中“唯分数、唯升学、评价单一、负担重、反馈滞后”痼疾提供了新路径,可推动基础教育评价向数据驱动、过程导向、全景透视、精准赋能的方向演进。
以素养为导向的评价内容
在基础教育评价内容方面,知识本位评价长期占据主导地位,难以适应新时代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现实需要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破解“唯分数、唯升学”的单一化内容评价顽疾,需不断推动基础教育评价内容向以素养为导向转型。
借助AI,构建科学的素养评价内容标准,要细化核心素养表现标准。依据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》,制定具体、清晰、可观测的评价标准,同时探索构建融合德智体美劳要求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,具体评价内容如下:第一,知识掌握可视化。教师利用知识图谱技术,精准描绘学生知识结构的掌握度、关联性与薄弱点。第二,过程能力显性化。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隐性能力,如探究策略、认知水平、学习方法等;或通过分析学生在在线讨论区发言的思想深度、频率、互动模式,评估其思维品质与沟通能力。第三,综合素质可量化。教育工作者要整合多源数据,如学生课堂表现录像、实践活动记录、文体活动参与情况和社交情感行为数据等,构建包含品德修养、身心健康、审美素养、劳动实践等的立体化评价模型,其中情感计算技术可辅助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状态与参与度。以艺术活动为案例,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,创作一个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宣传作品,例如海报、短剧等,从中评价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、文化理解能力和社会责任感。
采用覆盖全程的评价方法
改变传统的间断抽样的评价方法,充分借助智能技术赋能评价新形态,利用技术平台支持在线协作评价、模拟情境测评、学习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,提升评价效率和深度。第一,无感式数据采集。通过智能终端、传感器、在线学习平台、智慧课堂系统等,持续无干扰采集学生学习行为、交友互动等海量的过程性数据进行整合,建设智能化评价支持平台,提供可视化的“学生发展仪表盘”。第二,多模态数据分析。综合运用文本分析、语音识别、图像识别、行为分析等技术,进行深度挖掘。第三,智能化“诊断”反馈。基于学习分析模型,实时生成个性化“诊断”报告,精准发现问题,向学生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和改进建议。例如,根据学生在线讨论和答题情况动态,学习平台提供初步诊断建议,调整题目难度和类型,以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和资源推送。
构建多元协同的评价主体
从教师视角来讲,需强化教师评价素养培训,尤其是多元评价设计、实施与反馈能力,鼓励教师成为评价的“设计师”和“协调者”;为其提供专业技能培训,利用智能工具辅助教师开展更高效、客观的分析判断。从学生视角来讲,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评价,利用技术平台支持学生自评、同伴互评,提升其认知能力和评价素养。从家长视角来讲,可借助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长轨迹,明确家长参与评价的内容,例如评价学生在家学习的习惯和社会实践活动等。此外,相关部门提供更清晰的规范,明确各主体在评价环节中的角色、责任、权利和参与程序,以帮助学生、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价。
动态干预式运用评价结果
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精准教学干预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导机制。以评价数据驱动教学决策,实现“以评促教”。依据班级或个体的学情分析报告,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、内容和方法。例如,AI引擎基于学生精准画像,结合学生的知识状态、能力倾向、学习风格、兴趣偏好等,为其规划最优学习路径,推荐定制化资源与活动内容。综合性学生成长报告不是简单的分数或等级,而是包含学生优势、不足、进步轨迹的具体建议,形成动态更新的成长档案,强调增值评价。
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,智能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评价具有以下特质。第一,精准化。智能技术多措并举、系统推进基础教育评价,评价内容更客观、深入、细致,评价主体多元,评价结果运用更具有实效性,价值功能回归育人本质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诉求。第二,个性化。智能技术评价因材施评、因材施教,满足学生求学的个性化需求。第三,发展性。智能技术持续赋能学生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。第四,高效性。智能技术减轻教师机械性评分负担,提升评价效率。第五,全景化。智能技术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成长历程。
此外,智能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面临着一些风险预警,例如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风险、算法偏见引发的评价公平危机、评价维度窄化与教育异化、技术依赖与主体能力退化等,这些风险源于技术、制度和文化的三重困境。实际上,智能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评价绝非简单的工具替代,而是一场基础教育价值观的重构。唯有将人的发展权置于算法逻辑之上,方能在技术洪流中守护基础教育的初心。
(作者单位:海南师范大学)
联丰优配-线上股票开户-靠谱的配资平台-十大合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