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邦作为一位开国皇帝,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。他晚年诛杀功臣的行为,和朱元璋不相上下。刘邦这一生堪称传奇,出身草根,最终却赢得了万众敬仰,平定了天下,实现了从布衣到皇帝的巨大转变。
不过,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,刘邦也不例外。他虽然能力出众,但仍需要依靠“汉初三杰”的辅助,甚至他自己也坦言,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们。正是这种“不如”,才埋下了韩信最终凄惨结局的伏笔。
相比之下,最懂人心的张良则选择了低调度过余生。不得不说,他的这个选择非常聪明和明智。
早期的张良胆识非凡。他出身韩国贵族,祖上曾在韩国国君身边担任国相,权势显赫,生活优渥。然而,随着秦国的崛起,韩国最终被秦灭亡,张良也因此家破人亡,流离失所。
展开剩余87%满怀复仇之心的张良,决定刺杀秦始皇,为家国雪恨。尽管这条复仇路充满险阻,但聪明的他仍义无反顾地行动了。
张良选择在秦始皇巡游时动手,并做了充分的准备。但结果并不如愿,刺杀失败。幸好,他提前安排好了撤退路线,得以成功脱身。
张良在筹划刺杀行动时考虑得极其周全。他选定的博浪沙地形优越,北南均有河流环绕,芦苇丛生,极利于隐蔽和逃逸。
更关键的是,这里的道路崎岖不平,沙丘起伏,令秦始皇的车驾必然减速,给张良制造了可乘之机。
尽管行动失败,张良的才智依然令人敬佩。
随着大泽乡起义爆发,张良始终保持高度警惕,专心钻研兵法。他原本计划投靠的对象并非刘邦,但机缘巧合让他与刘邦相遇。
彼时,刘邦的势力已初具规模,手下有几千兵力,正在拓展领土。对他来说,张良这样的人才极其宝贵。
初入刘邦阵营,张良被安排管理马匹,这既是磨合期,也为他日后展现才华提供了舞台。
在管理马匹期间,张良多次提出自己的战略建议,刘邦识才,采纳了这些主张,这为后来称帝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如果没有张良,刘邦或许会过早迷失方向。据传,刘邦曾进过秦宫,见识过秦始皇奢华的宫殿和无数珍宝美人,险些沉溺其中。
尽管身边有樊哙等人劝谏,但收效甚微,最终还是张良苦口婆心劝说,才让刘邦放弃沉迷,退出皇宫,继续追求大业。
随后,在张良等人的鼎力辅佐下,刘邦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帝位。张良在其中出谋划策,功不可没,是名副其实的开国功臣。
刘邦称帝后,张良、韩信等出生入死的伙伴自然而然获得丰厚封赏。许多功臣被封为异姓王,但当轮到张良时,他本可获得三万户封地,却婉拒了。
张良仅提出要一地——留县,因而被封为留侯,显示出他谦逊且有远见的胸怀。
时间流逝,张良的选择被证明极为明智。刘邦登基久矣,身份已非昔日布衣,开始对曾封的异姓王心生芥蒂。
虽然那些异姓王威名依旧,实力雄厚,但刘邦去世后,这些诸侯难免动摇朝廷根基,表现出异心。
这种局面在古代君王中屡见不鲜。
据史料记载,汉朝建立初期,刘邦便采取多种托辞,陆续削弱并处决了不少异姓王。
当然,也有幸存者,如实力较弱的长沙王,因威胁较小而得以保全。
在这波清洗中,张良虽身处风口浪尖,但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刘邦的信任,最终选择功成身退,避免了悲剧。
据说他曾有三年不食五谷,五年潜心隐居,彻底远离尘世纷争,展现出卓绝的智慧和超脱的境界。
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,当刘邦掌控天下时,朝廷重臣和百姓都必须依附于他,方能扬名立万。
夺天下时,刘邦会听取张良等人的意见,但天下既定,对他们的需求大大减少,取而代之的是猜忌与残杀。
韩信的命运众所周知,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与范蠡、文种的关系——范蠡识趣离去,文种却被赐死,原因皆因“作乱”之名。
古代君臣关系复杂,信任难得。
回到张良,他作为一位杰出的谋士,辅佐刘邦统一天下,功成之后能识时务,选择功成身退,不仅保全了自己,也保全了子孙后代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-线上股票开户-靠谱的配资平台-十大合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